深夜前的五分钟百度云资源「HD1080p高清中字」

深夜前的五分钟百度云资源「HD1080p高清中字」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bt5wap17ziNkkp3tZKSYhJK

《深夜前的五分钟》 一部关于寻找自我与救赎的经典的日式文艺片

这部电影是由多次饰演双重角色的刘诗诗主演,故事情节也由她展开。由行定勋导演的一部经典的日式风格的文艺片 演员来说,两位主演,刘诗诗演的比她哪一次作品都尽兴,从我的角度来看。她本人的性格还是跟若蓝很像的,灵魂很自由,平常的行为却很拘谨。可能就是碍于现实世界的规矩,才能在不做自己的时候释放得如此出色。若蓝和如玫的差别,她表现得很自然,在细节处显现。三浦春马还是在说日文的时候最温柔,他的中文几次让我跳戏,不过对于一个日本演员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从我来看,刘诗诗这次可以表现的这么好,跟导演,剧本都是分不开的,总是感觉她内心有种强大的力量等着爆发。行定勋导演信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尤其在文化不太相同的情况下还能达到默契还是挺难得的。剧本有内涵,人物中间有多重感情线和矛盾都是让电影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若蓝如玫在片子一开头让人觉得性格迥异,中间导演有意想让观众分不清她俩布置了很多看似有意的细节,比如在四人聚会的时候,如玫微醺时邀请阿良跳舞看着若蓝意味深长的眼神。看似单纯直接的如玫这样一来有感觉又有若蓝的暗潮汹涌。

电影风格来讲,是我喜欢的朴实无华,不推泥带水,不扭捏造作,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做情节以外的赚观众眼泪的花哨。电影就应该是这样,从故事中带动观众的思考,这样每一个思考得出的结果总是不一样,每个人从影院出来就带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现在的大众媒体市场太过浮躁,电影或是电视剧都趋向于‘快餐化’,越来越直白,直白到庸俗的剧情成为了主流。看这样的剧明显是为了让观众在日常生活的闲隙找到情感发泄口,不用思考,不负责任的吐槽,屈服于本性。没说这不好,但是当一个月上映的电影中十部有八部是这样的时候,就该怀疑大众的取向已经从仅仅当作消遣而变成主流思想了。

如今这样的时代,一部剧中,一个帅哥,一个美女,就撑起了整座票房,票房高也没啥不好,问题是评分还高,就让人费解了。还有中国大众大半迷信好莱坞的趋势,总觉得不给个高分就好像会有人来骂你不识货。大半的好莱坞大片剔除了炫目的特技和全世界‘著名’的演员以外,剩下的寒酸故事剧情和逻辑,实在不忍心让人吐槽。没人说他拍的不感人,问题是如果一部电影只剩下感人俩字,那么这部电影多半想要使受益的不是观众本身,而是导演,演员或是电影公司,这些脱离开电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好的电影中的演员,或许只演过那么一部片子,只因为是最合适的,在最合适的时机促成了一部作品。

这种奇迹几乎是不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的。他们才真正扮演的是电影中的人,是电影的一部分。从影片里可以看出导演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演员也是很认真又沉静地演绎着生活的爱与忧,记录着你生活中那些面目模糊的人,然后在一个傍晚,放映给你看。男孩有着明确的生活方向,有着值得深藏的情感。

他总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前虔诚地修理钟表,不问世事,累了便去一家固定的游泳馆游泳;老人看遍了世间的纷扰,整日不是坐在摇椅上看书打盹便是不咸不淡地招呼来到店里老友,即使女孩以不同的名字、身份出现在钟表店也仍旧笑眯眯地说着早晨好;双胞胎女孩总是互相羡慕着对方的一切,总是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徘徊,总是想着如果,就算是一模一样的面孔,也要分出个平淡与惊艳。

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的讲述谁是若兰,虽然从搜索引擎里输入这部电影名称时总会出来一大堆分析谁是谁的东西,类似于谁是卧底之类的深究到底,但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必要确定活下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

不管是哪一个她都不再是那个羡慕对方想成为对方甚至为此不择手段的人,当那个不爱她的人以她不是原来的她为由决绝的离开后,她终于明白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假装成别人,没有人会爱上别的人,做你所是的人。哎呀,这里要推荐佩索阿的诗集了,虽然我也是在几个小时前刚刚从电影里知道,到这不妨碍我明儿研究研究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