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百度云网盘完整无删减资源
夺冠百度云网盘完整无删减资源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MSLgThpsY2t0gGL53sWs7Mi
拍《夺冠》这样一部电影,同样需要女排精神
《夺冠》是一部运气不大好的电影,先遇到了改名风波,后又因为疫情而延期上映,原本指望奥运年能拥有天然的气氛加成,结果东京奥运也将它抛弃了。
而没有抛弃它的观众,体验了一把在电影院看排球比赛的经历,不知道他们是否觉得值回票价。
比赛确实是精彩的,但因为它是由现实事件发展而来,至少结局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无法完全脱离现实,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欣赏。
片中这些女排姑娘们的表现,若从理性角度出发,由于她们都是本色演出,且部分戏份是自己在现实中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有着先天的优势,若让她们演其他电影,则未必能有如此表现。
但感性上,因为知道她们确实在奥运赛场上以弱胜强,本就心存敬佩,再看到她们能在电影中还原到这个地步,还是想为她们鼓掌。
另外,老一辈的女排运动员并未全部同意署名,而新一代的运动员则积极参与到电影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两种不同时代的观念。
这无关对错,运动员本就没有义务去参与影视创作。不过现实中的举动正好对应了影片中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实在有趣。
《夺冠》的整体观感有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一些随处可见的补丁,口型对不上,抑或是通过接入远景镜头来掩盖台词的修改痕迹,虽是无奈之举,但确实令观影过程不够顺畅。
在表达上能看到主创们努力地塞入私货,不过由于只能在夹缝中加塞,所以这些表达总是若隐若现,忽左忽右。
我的个人观感是,主创们对旧时代的训练方式是存疑的,在看电影的前半部时,我和部分观众一样,会觉得过于主旋律,看到后面才意识到,这或许是主创们想要为此后郎平接管女排的颠覆改革做铺垫。
继续往下看时,又感觉主创并没有完全否定旧时代的模式,黄渤指着墙上的球印开导新生代的那段戏就是一个例子,二者结合,呈现出一种既要有新技术辅佐,又要有旧精神支撑的和谐场面。不知道这是不是郎平指导本人向导演分享的心路历程。
但在一堆补丁式剪辑以及不同步的声画里看到这样平稳的,大团圆式的表达,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各方博弈而得出的结果。
这是《夺冠》既不同于为纯为观众服务的商业电影,也不同于抛弃观众的作者电影的地方。它的观感会让人想起前不久的《八佰》,只是运气不如前者。
除了疫情这种突发因素,《夺冠》的命运在项目开始之前也许就能作出一系列的猜想。无论乐观还是悲观,这必定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项目,在保证商业性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出现“不正确”的意识。
而主创又不甘心完全放弃自己的作者性,因此还需要尽可能用零星碎片拼凑自我表达。
不得不说,确实需要一些女排精神,才能将这个项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