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百度云(全1-8集)网盘资源【1080P超高清中字】完整资源已更新
谁是被害者百度云(全1-8集)网盘资源【1080P超高清中字】完整资源已更新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5e7AoV954dotPEKRvwpkV55
《谁是被害者》:将台剧推向高峰,替无法发声的社会底层杀出血路
《谁是被害者》从剧本、演员、美术、摄影、剪辑等面向来看,将台剧推向另一高峰,是值得反复咀嚼的好作品。
台剧《谁是被害者》聚焦于张孝全饰演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因一起连环命案发现与失散多年的女儿有关,于是铤而走险,私自查案,中间拉出另外两条主线,许玮甯饰演的嗜血记者徐海茵以及王识贤饰演的火爆刑警赵承宽。
综观全片以「社会底层」为基底,悬疑类型推理做手法,杂揉人性各种面貌,抛出对社会脉动的各种针砭与提问,此剧在多名角色的相互羁绊、牵引中,织出一张垂死挣扎的生命网,深富启发性,同时思量道德与人性,营造出台湾接地气的悬疑风采,草根味十足,且美术、摄影皆具备国际水准,独步开创出不同于日韩类型片的台湾味。
《谁是被害者》张孝全
从此剧的八集来看,分别为「指纹」、「报道」、「蜡烛」、「车站」、「刺青」、「遗愿」、「水芫花」和「伞」,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起、承、转、合」,也跟俗称的「三幕剧」类似,前三集基本上就是宣示风暴来袭,一起接一起的连环命案,引领观众的想象与好奇心,成功做到了「起」与「承」,命后幕后的藏镜人则成了全剧的麦高芬,观众跟着方毅任和徐海茵,共同推敲。
在剧情推演与人物设定上,编导聪明的以方毅任的「亚斯伯格症」和徐海茵在媒体打滚多年的「八面玲珑」对比,方毅任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顺理成章成了戏剧上的冲突性,徐海茵的处事手段则顺利让故事线往下探寻,两人因为利益关系一搭一唱,虽有波折,但总难在危急时刻顺利破关,而这两条主线,则到最后有了交集与互文,待后续说明。
跟着引起社会骚动的连环命案,观众能发现《谁是被害者》对社会底层的关照,实际上揭露了性别霸凌、建商弊案、媒体生态、警界权力、安养院资源不足等等社会结构性议题,描绘出社会中「无法发声小人物」的集体肖像,这些被害者的加害者是谁?一目了然。
《谁是被害者》许玮甯
许多类型片概念先行,没有社会基础,便会显得空泛单薄,进而忽略情绪与写实性,观众一旦失去代入感,少了「感同身受」,与剧的距离便会越拉越远,最终失去耐性,社会中的百态,无论是丑陋亦或是温暖,《谁是被害者》皆有所呈现。
而所谓的类型片,其实是就是面对题材的精准度,《谁是被害者》的精准度来自于扎实田调,碰上媒体、警界等等都需要专业知识含量,这部分在本作中可说是降低了破绽。除了这份精准之外,其实剧中核心实际上碰触了「自杀」与否的争议性问题,这部分则是要在第四集之后观众才会明了,也就是起承转合中的「转」 。
到了剧集后半,观众能明白,这些尸体并非连环他杀,而是协议好的连环自杀,「被害者」们受尽迫害与不谅解,挤出生命最终力气,发出对社会的怒吼,这群「无法发声的人」,便是全剧的核心概念。会有这样的核心,来自于「鉴识科学」,制作人之一的曾瀚贤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是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当人死后,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且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此观点出发,呼应「无法发声的人」,抛出本剧的怀疑。摊开《谁是被害者》,是「自杀」与否的终极探问。
于是在「自杀」议题中,观众能听见这群被害者的声音,但编导也从未让这声音过于单一,第四集出现的刘光勇(夏靖庭饰),就是在这群连环自杀案件的协议中,找到对生活的希望后想活下去的人。关于这条故事线,不得不称赞饰演刘光勇妻子的季芹,季芹在其中扮演迷航者的灯塔,给了刘光勇对这世界活下去的想象,成功做到缓和剂的作用,而季芹洗尽铅华的演出,更有画龙点睛的风采。
关于「自杀与否」的正反辩证,到了第八集出现起承转合中最后的「合」。林心如饰演的李雅均坚定了自杀的决定权,认为自杀是改变这世界的终极之道,而徐海茵则是努力生存,试图找到社会中的位置,两边的声音交互激荡,成了结局其中一场最重要的戏。
剧情走到最后,观众就能秒瞬明白,张孝全以及许玮甯扮演的角色,都在这趟旅程中,直面过往的伤痕与创痛,换句话说,《谁是被害者》的温柔,最终放在这两名角色身上,走过死亡的幽谷,才能懂得生命的甜美,对许玮甯或是观众来说,就是这趟旅程之后的感悟。这时若观众回望这八集的铺陈,会发现许玮甯在车上时总是把车窗打开,也正呼应了此角色小时候「被迫自杀」后产生的幽闭恐惧症,或许《谁是被害者》看第一遍能享受悬疑推理,但看第二遍,就能发现剧组的埋梗,也正呼应了上文所提及,此作值得反复咀嚼。
社会聚集了千种样貌、百中姿态,都有命定中的难题,《谁是被害者》全剧以类型片包装,最终给了生命良善的出口,虽有过于说教之嫌,但却是情绪的释放,在极为抑郁的压迫中,替人性注入和解的可能性。
影像承载了人的情绪与社会诸多议题,有批评才有反思,才有对话的空间,才有进步的可能。从德国电影中能看见对于纳粹的转型正义,从美国电影中能看见对于黑奴的深刻思考,台湾也有直视白色恐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着墨228 历史的《悲情城市》等杰作诞生。
电影的力量甚至促使政府修法,韩国因《寄生虫》拨款改善居住于半地下室家庭的生活条件,《熔炉》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也因《杀人回忆》修正了《刑事诉讼法》,影像深植人心的魔力,无远弗届。
好的影视作品能提供探讨,发人省思,产生商业之外的其他价值。《谁是被害者》在剧组团队的努力进一步逼视犯罪,内里其实是社会问题的浮现,跟人性的幻灭相关,更透过演员群出众的表演,平衡相异视角和不同声音,试图完整每个角色,紧抓观众眼球,是台湾的故事,同时内藏世界的普世性。希冀观众跟着《谁是被害者》走过一遭后,能花点心思留意身边「无法发声的一群人」,纵使无法理解个体之苦,但或许能替生命带来另一种面向的可能。